查看原文
其他

山西珐华之色:被默诵或呼喊

2015-04-25 山西晚报 方天戟 文博山西
被默诵或呼喊

世界奇异,更多是因为世界的色彩奇异。


诸多色彩的存在,让人感受到,世界存在各种可能,人也存在各种可能。


甚至,这种可能,可以达到无限。


所以,人的一生,总是充满炫目,充满惊喜。


所以,每每在各种意外的色彩面前,总有一种冲动,想大喊一声。


——看到山西珐华,感觉即如是。


而且,珐华之色,不仅仅被呼喊,它还被默诵。


因为这种器物,在诞生之初,就被灌注进了宗教的神性,它更多地被陈列、被供奉、被祭拜……


所以,在我看来,珐华之色,就是被默诵或呼喊的颜色。
I
草根枯荣间 珐华生长

1211年,蒙古高原的成吉思汗发动了对大金国的战争。


其时,位于蒙古高原南端的山西,是金朝的属地。1211年8月,蒙古铁骑俯冲南下,破白登城,攻西京大同,金将弃城逃走。11月,蒙军夺武州、朔州,进而下代州、忻州,刀兵所过之处,“无不残破”。


贞佑二年(1214),后来成为大汗的窝阔台率蒙古军攻入河东山西,“汾、石、岚、管,无不屠灭,唯岢岚无所得而还。”


1217年8月,成吉思汗亲率主力西征时,封木华黎为太师、国王,“太行之北,朕自经略,太行以南,卿其勉之。”


从木华黎,到成吉思汗之后的大汗窝阔台,再到后来于1271年建立元朝的忽必烈,蒙古人在山西的隳突冲杀,持续了数十年,山西全境州县,无不涂炭。


那是蒙古人对被征服者既没有政治责任,更没有法律责任的黑暗时期。

蒙古军所到之处,“凡敌人拒命,矢石一发,则杀无赦。”在这种铁血残暴毫不留情的战时政策下,“凡城邑以兵得者”,不是遭到野蛮屠戮坑杀,便是“十门九绝,孑身不免,万无一存”。


据晋城泽州《大阳资圣寺记》所载,金代时,泽州有户五万九千四百一十六。是年二月, “郡城失守,虐焰燎空,雉堞毁圮,室庐扫地,市井成墟,千里萧条,阗其无人。”兵火以后,晋城“居民荡析,乡井荆棘。”


除了大批屠戮坑杀,蒙古军还在山西地区俘获掠夺大量人口作为奴隶私属。辛巳(1221),蒙古军下河东,“泽、潞居民半为俘虏”,因此,河东山西的社会人口出现所谓“丧乱以来,僵仆于原野,流离于道路,计其所存,百不能一”的耗损锐减状况。


大批民众逃出山西地区,有些一去不返,城邑四野,为之一空。乙未(1235),蒙古汗廷遣使到山西诸路整饬统计,金代时有户五万九千四百一十六的泽州,共得九百七十三户,晋城二百五十五,高平二百九十,陵川六十五,阳城一百四十八,端氏一百一十七,沁水三十。壬寅(1242)续括漏籍,通共实有一千八百一十三户,仅占金代人户的3%。


以上人口锐减的地区,正是后来山西珐华的主产地。
☝珐华镂雕人物故事罐.明
高:40.8厘米
口径:17厘米
底径:17.8厘米
1979年长治郊区罗家庄征集
山西长治市博物馆藏

当战争的目的是一方为了消灭统治的另一方时,百姓如草芥;当策动战争者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取得统治地位,需要百姓为自己的统治服务时,无民可牧就成为不能忍受的状况。


忽必烈即位以后,为确保赋税征收,实行恢复发展农业、手工业的施政措施,将“户口增”作为考核地方官员的首要标准。


这时,在官方话语体系中,一个叫“检括”的词出现了。


它的意思,就是:整顿户口,确定民籍,不论官民,交出人来,否则死!


这种针对户籍中的漏籍人口,采取的“检括查禁”措施,堪称严酷——不论官民一概如此,同时鼓励告发检举,甚至对漏查无籍的为奴人户,也要进行“检括”。


历史典籍记录下突然“民为贵” 的一幕:


乙未(1235),蒙古汗廷敕命断事官耶律买奴“括诸道户口”,“以籍为定,互占它县以死论。”当时,有潞民常氏避役,藏匿河内王帅家中,事发之后,有司将王帅处死。


即使窝阔台汗前赐山西大达鲁花赤速哥的崞人,亦在籍户中被括入官籍。中统三年(1262),忽必烈立十路宣抚司定户籍科差条例,三月,山西宣慰使李德辉对“权势之家籍民为奴”的近千人,放免为良。
☝珐华花卉纹梅瓶.明
大英博物馆藏

至元元年(1264)二月,忽必烈对告发平阳、太原漏籍人户的贺福等六人,“诏赏以官,廷臣以非材对,给钞与之”;至元十六年(1279)五月,因为五台山多匿逃奴及拖欠赋税之民,忽必烈敕西京宣慰使司,按察司搜索之;


至元二十六年(1289)五月,尚书省臣上言:“括大同、平阳、太原无籍民及人奴为良户,略见成效。”


在收民以牧的政策下,山西人口数量大幅增长,甚至影响到府、州、县建制的变化。


至元年间,忽必烈敕令诸县“编户不满千数者省并”,以纾民力:至元三年(1266),万泉并入猗氏。至元十四年(1277),县人皇甫佑以户满千,诉于省部,至元十六年 (1279)万泉复立为县,隶河中府;武乡初止七百户,以例罢废,并入铜鞮。至元三十年(1293),由于武乡户及千余,复立为县。


人口由减而增,致使有些府州县粮食都不够吃了,到至元初年,平阳已经“地狭人众”,因常乏食,以致需要输入“上党之粟”接济。


就在这样的乱世渐平之中,草根枯荣之间,珐华诞生了。
II
以“珐华”之名:宗教前的匍匐

为什么这种美丽的低温釉陶叫“珐华”?


有一种说法,“珐华”原名为“粉花”,因晋南口音中“粉”和“法”读音相近,故被清到民国期间的古玩商传为“法花”;也有种说法,把珐华、法花、粉花,看作一种陶瓷的装饰技法,直接称为“法花三彩”或“三彩法华”,后来习惯称其为珐华;最后一种说法,是因“法花”相近于唐宋三彩,且主要多被用于宗教场所,取其华艳美丽和庄严,故名之。


个人看法,更接近第三个观点。


宗教的产生,首先来源于困惑和恐惧。


记得十三年前的2002年7月,阴历六月十九,在五台山普化寺小住。夜雨中,听到客房外雨脚如麻,间或传来晚课的阵阵诵经声、木鱼声、钟磬声,提笔写下这样一首诗:

《夜雨中宿普化寺》


雨制造的白莲花开碎在青石板上
它们成群接队 从黑暗处向这座寺院

聚集——呵 皈依的旅程充满乐趣


信徒们穿行在更黑暗的庭院
操着各地方言 他们小心翼翼摸索:

老停电 快避开这些水洼和湿泥!


我羡慕他们相信事物的能力以及幸福
木阁楼上 我犹疑不定 走来走去

脚下隆隆响 拖拽着黑铁的锁链


钟声或长或短 遥远的间隔
仿佛回想 猛地急促 又停顿

另一种节奏 唱经声突然飘起


唵嘛呢叭咪吽 他们唱
微弱的烛光明明灭灭 夜雨滂沱

他们唱:般若波罗蜜 真实不虚……


沾着湿气的颂唱环绕在寺院上空
一道神秘的白光穿行在黑暗的脑壳

我瑟瑟发抖:信仰 ,真的来自恐惧?


六月十九 观音得道之前夜
草木在黑暗中睁大无数只眼 我看见后院
那畦青灰的圆白菜 一层层包扎起自己

费尔巴哈认为,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和根源,这种感觉首先表现在恐惧的感觉上,它是由人对自然界事物和现象的真正本质无知所产生的,也就是说,恐惧感是宗教的基础之一。


当空前强悍的异族,挟带着空前的武力杀进中原,兵燹之后,幸存者的本能意识是什么?当战火熄灭,一切渐渐平复,留存在生者中的什么记忆不能被磨灭并遗忘?


在这种时刻,社会力所造成的危机,远甚于自然力造成的危机。相对于自然界的电闪雷鸣、地震、狂风暴雨,当战争和瘟疫的蔓延,命运不再掌握在自己手中时,对社会力的恐惧必然产生屈从和崇拜。


它是一种完全的投顺与服从。


就是说,宗教的产生,一定是在人们陷入危机的时刻。可以说,它是人在危机中的一剂心灵的慰藉。


这也就可以解释,珐华器为什么多出现在宗教场所,器型多和宗教有陈列有关。
明珐华岩窟观音坐像.法国吉美博物馆藏
岩窟观音局部

战争机器的巨大碾压,危机四伏的残酷现实、草根百姓的飘摇人生、需要麻醉的心灵需求,加上元朝对境内各种宗教基本自由放任甚至优容礼遇的态度,当战乱平复,社会进入发展稳定期后,山西民间根深蒂固的宗教传统再度复兴,再有朝廷对手工业和商业的重视和护持,珐华的成长便有了蓬勃发展的适宜温度。


从元代开始,山西琉璃业大盛,琉璃工艺从装饰皇家宫殿逐渐用于包括寺庙在内的多种建筑之上,并已经突破了用做建筑构件的限制,大量与宗教有关的法具器物出现。珐华器正是在这一阶段脱胎于琉璃制造工艺,与琉璃法器在庙堂上并驾驱驰。


“南道北佛”,有元一代,晋北地区的五台山与晋南地区的永乐宫,分别成为佛教与道教的活动中心。流传至今的珐华器,很多是佛道题材,正是旺盛的民间信仰在那个压抑时代的突然绽放。


色不奇,不足以表达虔诚,当制作者把高踞于庙宇之上的琉璃,苦心孤诣加以变化制成珐华,把珐华当作了一种祭献,也就将自己的灵魂摆上了祭台。
III
色彩暴动 随后沉寂为绝响

“其蓝如深色宝石之蓝,其紫如深色紫晶之紫,其黄质如金箔,惟比金箔色略深透耳,孔雀绿一色尤为鲜艳,垂釉之处亦不发黑,其釉上之绿比他釉另外透亮,与绿水一般,其底里之绿与翠玉之菠菜绿同……”


——这是辑录于清代的《古瓷鉴定指南》对珐华器色彩的形象描摹。在这部著作中,对珐华器的产地条分缕析,娓娓道来:


“蒲州一带所出者,系元代末年之物,其胎纯系土定胎……潞安、泽州一带所出者,系明代初年之物,以透花瓶罐等件为最多,其胎有江沙、白沙两种,其胎质极糟,其性极糠,以刀刮之,其屑即落,其釉亦系玻璃釉,为各色较元末略灰耳。平阳、霍州一带所出者,系明代中年之物,瓶罐等件多不透花,其胎半缸半瓦,其釉略混,其黄釉之处亦略薄,其蓝色略发紫,其底与里之绿亦略黑,其釉虽系料釉,仍略透亮……江西九江所出者,系明末清初之物,其胎纯系白瓷胎,其釉系青金石,其白类新象牙,其余各色与前尚无甚分别,惟其样式比各省所出者玲珑耳。” 


从文中可知,明时,源于山西的珐华器,已经被景德镇、河南、陕西等地仿造,尤其景德镇,以瓷为胎制作珐华,有别于山西本土的陶胎,硬朗中自有一番独特风味。
珐华花鸟纹大罐
山西珐艺博物典藏馆藏

“法花之品萌芽于元,盛行于明”这是清代学者许之衡在他的论著《饮流斋说瓷》“说花绘“一节中,对珐华器发展状况的简单概括。


到明代,珐华发展到极盛,且已从庙堂之上,化为寓意“平安”的瓶罐等件,进入寻常百姓人家。


制作工艺上,珐华器更注重大匠之手在方寸咫尺之间的腾挪,在釉面装饰上采用贴花、堆花、镂雕等手法,以堆花立粉技法做出轮廓,而后填彩,施诸色釉料烧制。两者色彩的差异,来自于助溶剂的不同,琉璃的助溶剂是铅,而珐华的助熔剂是牙硝。


于是,奇异的色彩,蔓延开来,在大明朝的各个角落闪动。


无论是瓷器还是珐华,色彩来自器物上那一层薄薄的釉,来自它身上穿着的晶莹夺目、五彩缤纷的外衣。颜色釉的庞大家族里,红、黄、蓝、白是四个主色调,另类的色彩也比比皆是,珐华器就是其中之一。
☝珐华菩萨坐像.明
高:30.5厘米
牛津大学阿什莫尔博物馆藏

珐华的色彩是非主流的,但正因此,产生的效果才动人心魄。


蓝、青、紫是主色,辅以绿、白、黄等,珐华在山西独树一帜并被景德镇仿制,就在于烧成后的鲜艳浓丽和美艳。


珐蓝、珐翠、珐黄、珐紫、珐白,这些陌生的色彩名称,如今已不多闻,而更形象的茄皮紫、孔雀蓝,则屡屡见于耳端。


这种色彩,是一种直接率真的表达。


蓝,我就蓝到极处;绿,我也绿到极处;紫,没有比我的紫更紫……


珐华与珐华上的这种色彩,像极了山西人的精神气质,它以北方文化为背景,把粗犷、豪放、朴实直接刻画出来——

让粗疏的陶胎上,生出美丽颜色;

在贫瘠的土地上,探求锦绣生活。
☝珐华瓷塑戏曲人物.明早期
山西博物院藏

这种色彩,还是一种无法仿制的表达。


从产地看,珐华与琉璃的烧造地点属同一地区。明代的琉璃产地,从有纪年的作品中搜寻,有成化、万历年间的文水张姓,弘治,正德间的平遥侯姓,嘉靖年间的介休乔姓,万历以来的阳城东关乔姓、河津吕姓、太原苏姓……


如今,山西一些琉璃世家还在努力仿制珐华,但完全仿制出老珐华器的风貌,已经是不可能了。


珐华的消失,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。它的非常规色彩,决定了它不可能走得更远。无论是在山西还是景德镇,珐华的色调虽然明艳,但这种深蓝深紫并非国人喜欢的传统色调,因此珐华器在色彩的短暂暴动之后,制作工艺也便逐渐失传。


从美艳不可方物到静悄悄地逝去,珐华是孤独的,孤独到冷艳,孤独到价值连城。


如果说,有着晶莹夺目釉面的中国瓷器,是一个国家的名片,一个国家的代称,那么,珐华,就是元明山西的历史缩影。  
☟珐华道教仙人洞造像 .明
高:38.5 厘米
厦门博物馆藏
图片:珐华器所属博物馆题图为大英博物馆藏明万历珐华自在观音声明:严禁转载 违者必究
关注文博山西 看更多精彩
1、查找微信公众账号:文博山西2、搜索ID:sxwbwbsx3、点击最上方蓝字快速关注
回复数字1—45,可阅读以下内容
【1】看看霸国霸器到底有多霸气
【2】国宝青铜盘专给俺媳妇儿造
【3】晋国博物馆藏哪些出土宝贝
【11】山西古代壁画(元.300图)
【16】《金瓶梅》最早版本现山西?
【18】“山西王”阎锡山日记之精选
【19】张无忌的魔教和介休祆神楼
【20】倗国:与兵马俑齐名的惊世发现
【21】蝴蝶结!龙泉寺金棺因此未打开
【22】晋阳古城 被湮没的中国“庞贝城”
【23】契丹人秘藏在应县木塔里的宝物
【24】130平方公里的河东盐业博物馆
【25】美得令人眩晕的山西古代琉璃
【26】少林寺托管的资寿寺有啥秘密
【27】惊!破铜烂铁拣出3200件文物
【28】101岁高僧梦参:我做的四个梦
【29】清凉寺玉器 暴力时代文明微光
【30】青铜尊:虎犀貘驹象牛猪兔鸟鱼
【31】浑源彝器往事 最后一刻绝处逢生
【32】五台山发现金质淳化元宝之始末
【33】粟特人出没!带着葡萄和葡萄酒
【34】山西是北魏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
【35】古长城发现锦囊 装49枚波斯银币
【36】大月氏人把玻璃制造术带入山西
【37】神秘石刻背后的盐商和花花扬州
【38】羊舌上的晋国 67年内战爱恨情仇
【39】63号墓秘密 少女杨姞祖国的灭亡
【40】鸟篆铜戈:三国的缠斗和一代妖姬
【41】青铜名剑:干将今安在 少虡何煌煌
【42】青铜名剑:晋吴铸铜兵 火焰生冷霜
【43】青铜名剑:季子挂剑处 王侯尽北望
【44】包金嵌玉带钩之叹 世上再无魏文侯
【45】云冈憾:300造像流失仅一佛眼回归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